這些地名見證北京發展變遷
如果您仔細檢索一下北京地圖,那麼您一定會發現,北京有一些地名很有趣、很接地氣兒,甚至還有些“怪”。比如,下崗胡同、炒豆胡同、奶子房、騷子營、四根旗桿、九棵樹等等,但其實,這些名字都猶如靜電除油煙機價格北京城的印記,記錄著發生在這座城中的點滴,見證著北京的發展、變遷。
北京地名之史記
賀照雲 圖吉利“火燒營”改名而來
豐臺區王佐鎮有三個緊鄰的村落 米糧屯、賀照雲、鐵匠營。看似毫不相幹的三個村落其實卻可以串起一段歷史往事。上周末,北京晨報記者驅車前往位於西六環附近的豐臺區王佐鎮的賀照雲村。“賀照雲”聽起來像個人名,其實卻是村名。
根據清光緒十五年(1889)《良鄉縣志》載,“賀照雲,距城八裡”。傳說清軍入關後建兵營,後因失火,兵營被燒,遂起名為“火燒營”,解放以後才更名為賀照雲。
北京晨報記者前去采訪時正值午後,村口兒不少老人在此閑坐、聊天。“打小兒,聽我父親說過,我們村以前叫‘火燒營’,後來改名‘火燒雲’,大夥兒都簡稱‘火雲’,再後來才改成的‘賀照雲’。”村頭一位楊姓的八旬老人向記者說道。至於名字的由來和歷史,村裡已經少有人能夠完整地講述清楚瞭。
幾經聯系,北京晨報記者找到瞭村裡一位名為梁澤的老人,他是土生土長的賀照雲村村民,滿族人。老先生向記者說起瞭有關“賀照雲”的歷史。“聽老一輩講,我們是東北鐵嶺的老傢,祖上隨清軍入關時為多爾袞的正藍旗,清軍隨多爾袞的部隊入關後皇封叫大姓‘金、趙、康、梁’中的梁姓。後來,祖輩從老傢鐵嶺搬到瞭山東,又因清宮在賀照雲建墳,我們祖輩又被征來這裡看墳。”梁澤說,賀照雲緊鄰 牛河,村裡大部分為梁姓,滿族人。1644年,滿族人八旗精兵在攝政王多爾袞帶領下攻入北京,行軍至豐臺王佐 牛河畔時,多爾袞發現這裡的位置十分關鍵,於是在此安營紮寨,將一部分正藍旗的軍隊留在這裡,並開始大興土木,搞起瞭軍隊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在建軍營的時候,卻忽略瞭安全問題,有一天,兵營突然著起瞭大火。“聽老人說,當時的這把大火把剛建好的兵營近乎燒成灰燼,那時候的村民哪裡見過這樣的大火?所以,後來再提起這場大火、著火的地兒,大夥兒就叫它‘火燒營’瞭,意思是大火燒瞭的軍營。”梁澤說,這個名字一叫就是三百多年。直到解放後,全國普查地名,火燒營名字聽起來十分不吉利,於是這才改成瞭讀音相近的“賀照雲”。記者梳理發現,類似“火燒營”這樣的因為聽起來不吉利而更名的地方不在少數,比如,北京城區內的“棺材胡同”就更名成瞭“光彩胡同”。
豐臺區王佐鎮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證實瞭老人的說法:在賀照雲村村外曾有一處清朝墓地,名為“澤公爺墳”,澤公爺即愛新覺羅 載澤;在賀照雲村北曾有一處“梁傢墳”,即光緒年間著名的百日維新領袖人物梁啟超傢的傢族墳地,葬有梁啟超一隻鞋子的衣冠塚,梁啟超的妹妹葬在該墓地。
米糧屯村顧名思義屯糧之地
在地圖上搜索“米糧屯”,會出現兩處,一處位於延慶區,另一處則位於豐臺區王佐鎮賀照雲村附近。米糧屯,顧名思義就是屯糧食的地方。梁澤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米糧屯村位於賀照雲村西側。
當年,軍隊駐紮在賀照雲村時,西側的米糧屯村就是專門給軍隊屯糧食、提供生活用品的地方。
除瞭村西的米糧屯,賀照雲村的東側則是一名為鐵匠營的村子,根據梁澤老人的講述,這個村子則是為軍隊打兵器或給軍隊中的馬打馬具的地方。
豆腐池胡同因豆腐作坊而得名
豆腐池胡同屬東城區安定門地區,在寶鈔胡同內,呈東西走向,自東向西溝通寶鈔胡同與舊鼓樓大街,全長470餘米,南側與鐘樓灣胡同相通,北側與趙府街相通。
據東城區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介紹,豆腐池胡同原以趙府街為界分為兩段,明代,稱東段為“豆腐陳胡同”,因胡同內有一陳姓豆腐作坊而得名;西段名稱不詳。清乾隆時,東段稱“豆腐池胡同”,或因“陳”“池”音轉,或因豆腐房易主,不得而知;西段稱“清凈寺”,因胡同內有一座清凈寺而得名。宣統時,胡同東段稱“豆腐池”,西段稱“娘娘廟”;光緒年間已將“清凈寺”改建為“宏恩觀”,俗稱“娘娘廟”,胡同因此而得名。1947年,胡同東段稱“豆腐池胡同”,西段稱“娘娘廟胡同”。直到1965年整頓地名時,“娘娘廟胡同”被並入“豆腐池胡同”。
豆腐池胡同15號,舊時的門牌是豆腐池9號,在胡同中段北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毛澤東的恩師楊昌濟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時居住在此,街門上掛有“板倉楊寓”銅牌。毛澤東第一次來京時,與蔡和森曾在豆腐池胡同的四合院南房一個暗間住瞭約一個多月。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楊昌濟先生在臨終之時,給章士釗寫信力薦毛澤東與蔡和森。楊昌濟先生病逝的時候,毛澤東因“驅張運動油煙靜電機”正在北京,理所當然是要幫助料理恩師後事的。楊昌濟先生的靈柩在傢人護送下,離開北京,返回湖南長沙板倉,魂歸故裡。1984年,豆腐池胡同15號也作為“楊昌濟故居”被公佈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先生最後的“駐足”
北京文化學者劉一達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北京地名基本都是老百姓給起的,很少有官方出面命名的,但張自忠路算是少有的一個。北京目前有三個以抗日將領命名的地名,包括張自忠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
這裡仔細講一講張自忠路。張自忠路原名鐵獅子胡同,早在1946年,隨著當時北平市長何思源簽署的一紙命令,鐵獅子胡同更名為“張自忠路”。據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公開資料顯示,明、清、民國時的鐵獅子胡同,姍姍走過瞭明崇禎時的田貴妃、名妓陳圓圓,清康熙間靖逆侯張勇等不少名人。而更令人矚目的則是張自忠路23號,舊時的門牌據分析可能是鐵獅子胡同5號,後曾改為地安門東大街23號。
據記載,1924年,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扶病進京,共商國是。段祺瑞執政府將顧維鈞在鐵獅子胡同的住宅作為孫中山在北京的行館。然而,孫中山先生在行館中住瞭不足一個月便撒手塵寰。孫中山逝世後,治喪委員會決定在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居室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靜電機推薦世紀念室”匾。這個紀念室為內外套間,室內陳設簡樸。外間西墻上鑲著一塊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孫中山行館於1984年5月24日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簾子庫胡同“垂簾聽政”的簾子存放地
劉一達告訴記者,北京胡同名中帶“庫”字的胡同早年間多為皇城用來存放物品的地方。比如說現在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的簾子庫胡同就是曾經皇宮儲存簾子的地方,宣統時稱簾子庫,1949年後改稱簾子庫胡同。網上流傳稱,當年慈禧“垂簾聽政”的簾子曾在此存放著。
據說,這些竹簾都由工匠精選南方的上等慈竹為原料,經過十幾道工序精工編織而成。可再精細的竹簾也有破舊傷損的時候,以新換舊是免不瞭的。換下瞭的舊簾子因為是皇傢用過的,不可能賣給平民百姓使用,隻能設立個地方存儲,於是就有瞭簾子庫,而簾子庫所在的這條胡同就成瞭簾子庫胡同。資料稱,夏季,皇城傢宮室為瞭避暑防蠅都要在門上掛上竹簾。“就像我們小時候,傢裡也總是掛門簾兒一樣,冬天防風防寒,夏天防暑防蚊蟲。”劉一達說。
來源:北京晨報
原標題:老地名兒到底改不改?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C288F77B5A4E97CB